近年来,随着电商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618”“双11”购物节的火爆,激发了农村及偏远地区市场的潜力,终端客户对配送速度要求也不断提高,物流无人机应运而生。本文中,笔者将从专利角度对物流无人机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分析,以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技术创新引爆市场
物流无人机通过充分利用其小批量、高频次的物流优势,在满足运载需求较低的偏远地区市场需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物流行业解决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案。
自2013年亚马逊公司CEO 杰夫·贝佐斯提出“Prime Air”无人机项目开始,就引发了全球性物流无人机技术的研发热潮。笔者经过专利文献检索发现,在2013年以前,我国涉及物流无人机的专利申请数量在30件以下;2014年至2016年,我国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上升到200余件;2018年我国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500件,表明该领域已进入技术全面发展期。
笔者经过进一步检索发现,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涉及物流无人机的专利申请共1000余件,其中涉及无人机机身结构与零部件的专利申请就有700余件。该领域国内专利申请人主要有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京东)、顺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顺丰)、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疆创新)等,其中京东在该领域的专利布局较多,主要涉及机身结构强度强化、自动装卸载以及相应的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对货物进行自动化运输与管理验证系统等领域;顺丰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次之,主要涉及固定翼、机翼、尾翼、飞行器结构等的改进,以及货舱吊舱处理系统方面;大疆创新则主要在物流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管理无人机的送货系统方法等分领域进行了专利布局。
多点布局重点冲刺
随着物流无人机向干线、支线、末端三级逐步发展,消费者对物流无人机的需求倾向于更远程、更智能、更安全。要达到以上要求,技术上要从物流无人机的飞行器及其部件、载荷装卸、飞行控制系统及通信模块、智能分析系统等多方面突破。
飞行器结构是物流无人机技术的重要部分,相关专利申请对飞行器整体、螺旋桨、动力装置等飞行器主体部件以及飞行器与配货柜的配合方式等均有改进。为改进物流无人机的机身性能,一件名为“一种飞行器的机身框架和飞行器”(公告号:CN208393615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无人机机身的改进,通过横臂、连接臂、中间框架等部件的设置,以及设置用于安装动力部件的安装座,使飞行器的整体受力都会集中在中间框架上,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坚固性,便于操作控制,进而提高配送效率。
载荷自动装卸是物流无人机技术实现提高配送效率的关键要求之一,无人机只有具备自动装卸功能,才有可能投入规模化自动化实施利用。一件名为“一种自动抛货装置”(公告号:CN207466975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通过无人机自动抛货的装置,当无人机处于运输状态下,挂接机构与传动机构进行连接配合,能防止货物的晃动,而需要抛货时,驱动传动机构,使其与挂接机构脱离连接,进而完成抛货的功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物流无人机的核心基础功能逐渐衍生出一些复合技术,如机群续航利用、联机信息交互、地空飞控标识等。如“一种无人机群连接装置及无人机群载货系统”(公告号:CN207860461U)的专利申请就公开了一种技术能够将多个共同承载的无人机连接在一起,使其承载能力更强以及续航时间更长。
加强保护避免纠纷
当前,在物流无人机相关专利申请方面,国内专利申请人均集中在产业链中段的飞行器结构、零部件及载荷装卸等,而产业链其他环节,涉及实时智能监控、安全交叉验证、人机信息交互算法的专利申请则很少。物流无人机的核心技术除了考验其机身强度和配送能力外,在智能系统方面也依赖于算法,而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物流无人机的实时性、灵活性、可靠性。
在市场博弈中,知识产权无疑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可或缺的“武器”与“盾牌”。2018年8月,大疆创新与道通智能卷入无人机专利侵权纠纷诉讼,一时陷入舆论漩涡之中。此外,当前波音、空客等传统航空巨头已完成无人机相关专利布局,亚马逊、DHL、谷歌等公司也先后入局,对物流无人机相关技术进行重点保护。
在笔者看来,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优势,加强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物流无人机技术进步,增强业务运营并制定专利保护战略。就企业未来的布局,笔者建议,相关企业在积累专利数量的基础上提升专利质量;在对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全球战略布局,构筑强有力的专利保护壁垒,在未来的全球物流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本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更多有关优质物流公司、线路推荐,发货技巧知识等资讯。